日常生活中,是什么偷走了我們的聽力?
發布日期:2021-08-13 瀏覽次數 :677次
日常生活中,是什么偷走了我們的聽力?
聽力損失(hearing loss)又稱聾度(deafness),是人耳在某一頻率的聽閾比正常聽閾高出的分貝數。一旦聽力受損,將不同程度地影響人對外界聲音的聆聽,給生活帶來很大的麻煩。排除先天性聽力損失患者以及人體隨著年齡增長衰老而出現的老年性聽力損失,現越來越多原本應該是聽力正常的青年人、中年人,其聽力卻受損,這是為什么呢?世界衛組織指出,這與生活習慣、環境因素關系密切。
那都有哪些行為會對年輕人有傷害呢?又如何預防呢?
1. 坐地鐵、公交車時聽耳機
有關部門研究表明,地鐵等交通工具在運行時噪音可達80分貝,若此時我們聽音樂,就肯定會比80分貝大才行,時間長了將會對耳朵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很多年輕人在公交地鐵等嘈雜環境中戴著耳機聽音樂或者看視頻,為蓋住噪音,他們往往不由自主調大音量。耳機音量過大、帶耳機時間過長,是損傷聽力的重要因素。
并且每次佩戴耳機30~40分鐘后,就要讓耳朵得到充分休息。為保護聽力,有必要減少耳機使用時間。
2. 長時間煲電話粥
手機是很方便的溝通工具。而長時間的接打電話會對耳朵造成傷害,還會引起神經性耳聾。建議打電話要長話短說,時間最好控制在3分鐘左右,如果條件允許,可使用免提通話,這樣對耳朵傷害最小。或使用手機打電話時,聲音盡可能小。
3. 經常去歌廳、KTV、泡吧
泡吧、KTV等噪音比較大的娛樂場所是很多年輕人所喜愛的,但是聲音特別嘈雜,而且音量很大,長時間會對聽力有損傷,會出現耳鳴、耳聾、聽力下降等問題。建議少去聲音嘈雜的場所。
4. 日常不注意清潔、保養耳朵
洗澡、游泳后要檢查耳朵。洗澡、游泳時會使水進入耳朵,會引發疾病,出現耳朵悶脹、疼痛、聽力下降、流膿等情況。如游泳池中的水很容易滋生細菌,遇到人體抵抗力略差時,中耳容易受到細菌侵入,造成發炎。所以我們應日常注意耳部衛生,避免進臟水。不建議經常掏耳朵,避免因操作不當或工具不潔導致損傷和感染。
5. 感冒時過度用力擤鼻涕
用力擤鼻涕會使鼻涕從氣道跑到別的地方,導致耳內壓力改變,可能會使鼻涕流入淚管內,引起眼結膜感染,有的嚴重會擠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所以感冒時不要用力擤鼻涕。
6. 濫用抗生素
濫用抗生素會導致藥物性耳聾,特別是對于一些高敏體質人群。所以規范用藥很重要,抗生素可以很好的控制感染,但是同時也會有損害腦神經的可能,引發耳聾,所以日常生活中應謹遵醫囑,不濫服藥。
7. 身體過度疲勞、壓力過大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等原因,壓力過大,可能會讓我們的身體受到很大的影響,中青年更是成為突發性耳聾的高危人群。生氣、憂郁、悲傷等負面情緒,或是疲勞、飲酒、失眠、妊娠和環境氣壓溫度改變等,都可能導致突發性耳聾。
所以日常需注意勞逸結合,維持好良好的心態,保障睡眠,避免疲勞、緊張等誘發突發聾。在工作之余,要學會適當放松心情,多出去走動,多做些體育鍛煉,也是對自己減壓的一個好方法,如果過多的壓力給自己只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影響。
總之,若是發現聽力異常,請及時診治!
發生聽力下降盡快就醫,不要錯過最佳就診時間。對于年幼的孩子,家長平時要注意觀察,如果發現交流時常表現得漫不經心或常需要別人重復、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看電視音量開得很大等現象,就要留心是否有聽力下降的問題。
綜上所述,如果不注意生活習慣和科學護耳,耳聾不分年齡,所以想要防止疾病發生,還是得從改變生活方式開始。愿大家科學生活,好好愛護自己的聽力,謹防聽力在不經意間被傷害。
來源:育兒知識這里看